法学文苑
警察的信仰永不褪色 ——电影《三大队》观后
来源:重庆法治报 | 时间:2024-04-14 | 编辑:陈生容 | 阅读:150

 ◎ 吴天胜

《三大队》是一部反映警察生活的片子,口碑一直不错。

警察破案永远是荧幕上演不完的故事,就看如何演,演什么。或许是为了打消观众的审美疲劳,《三大队》主线并没过多介绍警察如何破案,或破案如何艰辛,而是另辟蹊径。

故事的主人公是曾经破案最牛的某市刑侦支队三大队这个集体,他们是全市公安机关最牛的刑侦人,连省厅派下来的专业人才,也要自矮一分。他们是全市公安机关的骄傲,也是群众心中的守护神,但一起传统命案却结束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命案的一个嫌疑人到案后,一如既往狡猾,交代案情时避重就轻,试图逃避打击。但三大队这个集体,都是血性男儿,他们的眼里揉不得沙子,容不下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一番刑讯逼供导致嫌疑人死亡,他们也因此全部被判刑。

真正的故事从这里开始。三大队的所有人员出狱后,心底那份“执念”并没放下,尽管他们不再穿警服、尽管他们有的家庭破碎、尽管他们生计困难,在程兵的召集下,曾经的三大队队员再次集结,虽然称呼上的“程队”变成了“兵哥”,但继续追凶的目标没变。

毫无疑问,凶手的反侦查能力非常强,总能逃过他们的追查。队员们没有气馁,组团从一个省份追查到另一个省份,然而,过程是曲折复杂的。队员们因为各种现实状况陆续选择了退出,最后只有程兵一人坚持追查,直至将凶手查出。

整部电影结构完整,叙事合理,情节铺陈到位,高潮迭起,观众看后大呼过瘾。

其实,这部电影过瘾的更是它弘扬的主旋律——正义。

正义是一名警察最原始的初心,也是职业精神的基本所在。应该说,警察规范执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同国家的法治建设,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程兵当警察的那个年代,法制虽有进步,但还不是很完善。办案子,他们注重的依然是口供。所以,当嫌疑人到案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审讯,只要嫌疑人承认,案子便成功了。所以,他们加大了审讯“力度”,有的嫌疑人招供了,有的嫌疑人清楚承认的后果,要么拣轻的说,要么闭口不谈。因此,那个年代,刑讯逼供成为法治正义的阻碍。

像片中弘扬的主旋律一样,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正义绝不会缺席,法治正义亦然。影片结尾安排的故事情节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程兵最后找到了凶手,凶手落入法网。但他所实施的找人以及确认凶手的办法和新时代警察办案的程序很不一样。程兵在找寻、发现和确认凶手的过程中,仍是他曾经的办案套路,而最后亮睛反转的,却是那“嘀”的一声——DNA比对成功。DNA是每个人唯一的身份识别标志,正是这种唯一性,成为破案的关键。

现在的警察破案,更多是注重证据,只要证据齐了,便能破案,哪怕是零口供。我所在的单位经常能以零口供移诉嫌疑人,这就是法治进步的体现,也是正义进步的标志。

有了正义似乎仍不够,警察还须具备一种永恒的工作动力——信仰,程兵他们称“执念”。如果把警察的信仰放在程兵他们身上,似乎有些不妥,但蔡彬说的“我执”却同理。蔡彬出狱后,选择了信佛,不时用佛言佛语宽慰自己和别人。其实,他们内心是真正秉承警察信仰的,只是他们的身份不好讲出口,只好换个说法,于是就用了“我执”。他们的一切行动也体现了无悔的执念,虽然不是警察,但心中那份正义感依然在,身上的那种正气感依然足。所以,当牢头欺负阿哲时,程兵挺身而出,伸张正义;当马振坤的夜市摊上有人耍流氓时,他和蔡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他们在完成“投名状”任务的过程中,发现人贩子时,果断冲锋陷阵,将其捆好后等警察来抓……片中,为他们铺陈这样的情节还有好些,目的就是给观众展现有信仰的警察形象。这种形象是个体,也是群体,即便他和他们脱下了警服,而血液中早已流淌着正义的基因。恰如牢头红中哥评价程兵的那样:“面上是囚犯,里子还是警察”。

因了这种执念,他们便有了继续追查的动力,哪怕天涯海角,哪怕经年累月。这种执念,让他们坚持,终让正义得到伸张。

囿于过去的科技不发达,一些曾经无法侦破的案件,可能在今天或者明天就破了。近年来,我所在单位连续抓获多名逃亡30余年的命案嫌疑人,这离不开警察永远不变的信仰,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生的轰动全国的双桂堂命案,当时只提取到一枚嫌疑人的指纹,但全国公安机关没有联网,指纹不能在全国范围内自动比对。二十余年后,科技突飞猛进,当嫌疑人的指纹入库,很快比对成功,就像片中最后用DNA确认凶手一样。在科技面前,嫌疑人无处遁形。

写到这里,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我想说,即使程兵他们出狱后不去追查凶手,在现代科技面前,凶手迟早也会落入法网,就像他自己所说:“没有谁能活在真空里。”

警察队伍对违法违纪行为历来是零容忍的。或许有的观众会说,三大队即使刑讯逼供导致嫌疑人死亡,那也是为了破案呀,而且凶手犯的是命案,本就死有余辜,为什么局长不保护他们呢?为什么法律不偏袒他们呢?还有的观众或许会说,程兵的师父张青良突发脑溢血后,为什么不给他启动工伤救治?可能观众心中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疑问。但是,公安队伍历来就是一支严管厚爱的队伍,严格办案程序始终在强调、要求和坚持,也在不遗余力地推进法治建设。尤其是反对刑讯逼供,不然程兵他们会负刑事责任吗?对于有困难的民警甚至是家属,警察队伍也一直是关怀的,比如,张青良发病后,虽没有启动工伤程序,但全局捐款及时开展;程兵出狱后,曾经的对手、现在的局长杨剑涛还不忘托人给他安排保安大队长的工作,甚至在他们追查凶手的过程中,多次出手帮助他们。所以,警察队伍的管理严是雷霆霹雳,爱是春雨润物,它们相辅相成。

曾经为警,心中便永留警的底色。

  (作者单位:重庆市梁平区公安局)

Copyright© 2020-2022 CQSFXH.ORG.CN 重庆市法学会 版权所有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芙蓉路3号 电话:023-88196826

警徽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2020012348号-2

通知公告
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拟获奖论文公示
2024-12-1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征集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10-16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开展第五期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11
中国法学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04
关于开展2024年重庆市、四川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核准联合考试的公告
2024-07-29
关于征集第十九届“西部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5-01
中国法学会2024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公告
2024-04-03
关于征集第十三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4-02
诚邀您3月30日见证西南政法大学比较刑事法学研究院成立
2024-03-26
重庆市法学会第四期法学研究立项课题名单
2023-12-29
2023年度重庆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群体)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2023-11-07
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公告
2023-10-2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法学会研究会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3-09-26
重庆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主题征文活动通知
2023-08-28
2023年“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指导意见
2023-07-27
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拟获奖论文公示
2024-12-1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征集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10-16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开展第五期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11
中国法学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04
关于开展2024年重庆市、四川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核准联合考试的公告
2024-07-29
关于征集第十九届“西部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5-01
中国法学会2024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公告
2024-04-03
关于征集第十三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4-02
诚邀您3月30日见证西南政法大学比较刑事法学研究院成立
2024-03-26
重庆市法学会第四期法学研究立项课题名单
2023-12-29
2023年度重庆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群体)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2023-11-07
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公告
2023-10-2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法学会研究会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3-09-26
重庆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主题征文活动通知
2023-08-28
2023年“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指导意见
2023-07-27
法学文苑
警察的信仰永不褪色 ——电影《三大队》观后
2024-04-14 来源:重庆法治报
编辑: 陈生容 阅读量: 150

 ◎ 吴天胜

《三大队》是一部反映警察生活的片子,口碑一直不错。

警察破案永远是荧幕上演不完的故事,就看如何演,演什么。或许是为了打消观众的审美疲劳,《三大队》主线并没过多介绍警察如何破案,或破案如何艰辛,而是另辟蹊径。

故事的主人公是曾经破案最牛的某市刑侦支队三大队这个集体,他们是全市公安机关最牛的刑侦人,连省厅派下来的专业人才,也要自矮一分。他们是全市公安机关的骄傲,也是群众心中的守护神,但一起传统命案却结束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命案的一个嫌疑人到案后,一如既往狡猾,交代案情时避重就轻,试图逃避打击。但三大队这个集体,都是血性男儿,他们的眼里揉不得沙子,容不下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一番刑讯逼供导致嫌疑人死亡,他们也因此全部被判刑。

真正的故事从这里开始。三大队的所有人员出狱后,心底那份“执念”并没放下,尽管他们不再穿警服、尽管他们有的家庭破碎、尽管他们生计困难,在程兵的召集下,曾经的三大队队员再次集结,虽然称呼上的“程队”变成了“兵哥”,但继续追凶的目标没变。

毫无疑问,凶手的反侦查能力非常强,总能逃过他们的追查。队员们没有气馁,组团从一个省份追查到另一个省份,然而,过程是曲折复杂的。队员们因为各种现实状况陆续选择了退出,最后只有程兵一人坚持追查,直至将凶手查出。

整部电影结构完整,叙事合理,情节铺陈到位,高潮迭起,观众看后大呼过瘾。

其实,这部电影过瘾的更是它弘扬的主旋律——正义。

正义是一名警察最原始的初心,也是职业精神的基本所在。应该说,警察规范执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同国家的法治建设,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程兵当警察的那个年代,法制虽有进步,但还不是很完善。办案子,他们注重的依然是口供。所以,当嫌疑人到案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审讯,只要嫌疑人承认,案子便成功了。所以,他们加大了审讯“力度”,有的嫌疑人招供了,有的嫌疑人清楚承认的后果,要么拣轻的说,要么闭口不谈。因此,那个年代,刑讯逼供成为法治正义的阻碍。

像片中弘扬的主旋律一样,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正义绝不会缺席,法治正义亦然。影片结尾安排的故事情节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程兵最后找到了凶手,凶手落入法网。但他所实施的找人以及确认凶手的办法和新时代警察办案的程序很不一样。程兵在找寻、发现和确认凶手的过程中,仍是他曾经的办案套路,而最后亮睛反转的,却是那“嘀”的一声——DNA比对成功。DNA是每个人唯一的身份识别标志,正是这种唯一性,成为破案的关键。

现在的警察破案,更多是注重证据,只要证据齐了,便能破案,哪怕是零口供。我所在的单位经常能以零口供移诉嫌疑人,这就是法治进步的体现,也是正义进步的标志。

有了正义似乎仍不够,警察还须具备一种永恒的工作动力——信仰,程兵他们称“执念”。如果把警察的信仰放在程兵他们身上,似乎有些不妥,但蔡彬说的“我执”却同理。蔡彬出狱后,选择了信佛,不时用佛言佛语宽慰自己和别人。其实,他们内心是真正秉承警察信仰的,只是他们的身份不好讲出口,只好换个说法,于是就用了“我执”。他们的一切行动也体现了无悔的执念,虽然不是警察,但心中那份正义感依然在,身上的那种正气感依然足。所以,当牢头欺负阿哲时,程兵挺身而出,伸张正义;当马振坤的夜市摊上有人耍流氓时,他和蔡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他们在完成“投名状”任务的过程中,发现人贩子时,果断冲锋陷阵,将其捆好后等警察来抓……片中,为他们铺陈这样的情节还有好些,目的就是给观众展现有信仰的警察形象。这种形象是个体,也是群体,即便他和他们脱下了警服,而血液中早已流淌着正义的基因。恰如牢头红中哥评价程兵的那样:“面上是囚犯,里子还是警察”。

因了这种执念,他们便有了继续追查的动力,哪怕天涯海角,哪怕经年累月。这种执念,让他们坚持,终让正义得到伸张。

囿于过去的科技不发达,一些曾经无法侦破的案件,可能在今天或者明天就破了。近年来,我所在单位连续抓获多名逃亡30余年的命案嫌疑人,这离不开警察永远不变的信仰,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生的轰动全国的双桂堂命案,当时只提取到一枚嫌疑人的指纹,但全国公安机关没有联网,指纹不能在全国范围内自动比对。二十余年后,科技突飞猛进,当嫌疑人的指纹入库,很快比对成功,就像片中最后用DNA确认凶手一样。在科技面前,嫌疑人无处遁形。

写到这里,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我想说,即使程兵他们出狱后不去追查凶手,在现代科技面前,凶手迟早也会落入法网,就像他自己所说:“没有谁能活在真空里。”

警察队伍对违法违纪行为历来是零容忍的。或许有的观众会说,三大队即使刑讯逼供导致嫌疑人死亡,那也是为了破案呀,而且凶手犯的是命案,本就死有余辜,为什么局长不保护他们呢?为什么法律不偏袒他们呢?还有的观众或许会说,程兵的师父张青良突发脑溢血后,为什么不给他启动工伤救治?可能观众心中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疑问。但是,公安队伍历来就是一支严管厚爱的队伍,严格办案程序始终在强调、要求和坚持,也在不遗余力地推进法治建设。尤其是反对刑讯逼供,不然程兵他们会负刑事责任吗?对于有困难的民警甚至是家属,警察队伍也一直是关怀的,比如,张青良发病后,虽没有启动工伤程序,但全局捐款及时开展;程兵出狱后,曾经的对手、现在的局长杨剑涛还不忘托人给他安排保安大队长的工作,甚至在他们追查凶手的过程中,多次出手帮助他们。所以,警察队伍的管理严是雷霆霹雳,爱是春雨润物,它们相辅相成。

曾经为警,心中便永留警的底色。

  (作者单位:重庆市梁平区公安局)

Copyright© 2020-2022 CQSFXH.ORG.CN 重庆市法学会 版权所有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芙蓉路3号 电话:023-88196826

警徽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20200123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