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文苑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读吴佳骏散文集《小街景》
来源:重庆法治报 | 时间:2024-01-07 | 编辑:陈生容 | 阅读:172

 ◎ 陈艳敏

吴佳骏的《小街景》写的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小县城北边的一个古老而偏远的小镇,那也是他打小念书的地方,所以小街上的家家户户他都曾十分熟悉,以至于在他离开了小街多年后,还心心念念地无法忘怀,这份情感和记忆牵引着他重返小街,用手中的笔取景,记录下小街的前世今生。

《巷》《窗》《钟》《井》《墙》《石》《花》《树》《鸟》《风》《晨》《昏》《夜》《雨》《烟》《店》《院》……看目录,还以为是一篇篇美文,一线线风景,是风花雪月诗情画意,霎那间引起许多遐想。然而,不是。52个单字标题是52个人物和52个故事,锥心刺骨,延续了《我的乡村我的城》的叙事基调,读来十分震撼。

当他怀着儿时的记忆再次走入小街时,家家门紧闭着,不见了往日的烟火气。当他怀着期待一家家敲门的时候,已没有人应声而出,热情招呼,那一刻他的心里五味杂陈——这些门里的住户原本都是他认识的啊,他熟悉他们的声音、对话、脾气和梦想,知道他们的生活和日常,可是今天,他们都去了哪里?昔日熟悉的照相馆、理发店去了哪里?回应他的,只有冷清和小巷中自己被拉长了的影子,昔日的小街,已陷落在无边的落寞中。

如果说小巷里还有人留下来的话,那也是一些孤苦、落寞之人——孤独的老人,抑郁的妇女,脸上失去了笑容的儿童。吴佳骏从半掩的窗子里望见失去了光彩的老人,临终前跟幻觉与灵魂对话的老人,在绝望撕裂的敲击中送走了自己父亲的敲钟人,疯癫中受尽了屈辱的女人,生活的重压下过早逝去了生命的孩童,都使书里的文字有着一种阴冷之气。

不忍再读的时候我问吴佳骏:“《小街景》里的事都是真的吗?”他的视线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磨难,那么多的伤痛,那么多的悲苦与不幸呢?他回:“是的,都是真人真事,只是经过了艺术化处理。在这条老街上,我拍了许多照片。”接着他发来一组黑白照片,冷冷清清的小巷,坑洼不平的石头路面,老旧的房屋,沉默的老人,忧郁的儿童,仿佛一个个的见证,印证着书里的一个个故事。

我对吴佳骏说书读得有点沉重,吴佳骏的回答于我产生了共鸣——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现实的牢笼,精神的困境,折磨着正在经受着它的人们。在儿女的劝说下越来越多的被迫搬离了小镇的老人,和留下来孤苦过活的老人经历着不同的心理创伤,而后走向同一个终点,悄无声息地黯然陨落了。即使个别的老人以无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似乎也未在小镇击起太多的涟漪……生活是严酷的,吴佳骏说,他笔下的小镇与他近些年走过的其他地方的许多小镇面临的遭遇和命运如出一辙。

在书里,吴佳骏始终是一个旁观者,记录者,面对现实中上演的一幕又一幕,他似乎无力又无助。

不,如果说他做了一点什么的话,那么可能就是他说的,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了一点“艺术化处理”。那点“艺术化处理”,是他贴着人物的心理活动或艺术化想象,是人物内在的精神对话、深层次的精神诉求,抑或就是某种幻觉或幻想。是人物本身的,又像是他自己的,是经历,又像是揣测,让生活之重有一个释放的出口,或让现实有一个温暖的解释。然而梦醒时分,冰冷似乎愈加地冰冷,残酷似乎愈加地残酷,正如他在扉页上引用的卡莱斯·坎普斯·蒙多的话:“我终成虚无”。

欢乐,带着情感的活力;悲伤,带着情感的深度。吴佳骏的《小街景》让我想起冯骥才的《感伤故事》,作家以同情的笔触,将目光转向了悲苦人生,以特有的沉重,打破了内心的平静。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Copyright© 2020-2022 CQSFXH.ORG.CN 重庆市法学会 版权所有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芙蓉路3号 电话:023-88196826

警徽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2020012348号-2

通知公告
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拟获奖论文公示
2024-12-1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征集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10-16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开展第五期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11
中国法学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04
关于开展2024年重庆市、四川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核准联合考试的公告
2024-07-29
关于征集第十九届“西部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5-01
中国法学会2024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公告
2024-04-03
关于征集第十三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4-02
诚邀您3月30日见证西南政法大学比较刑事法学研究院成立
2024-03-26
重庆市法学会第四期法学研究立项课题名单
2023-12-29
2023年度重庆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群体)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2023-11-07
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公告
2023-10-2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法学会研究会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3-09-26
重庆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主题征文活动通知
2023-08-28
2023年“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指导意见
2023-07-27
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拟获奖论文公示
2024-12-1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征集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10-16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开展第五期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11
中国法学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04
关于开展2024年重庆市、四川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核准联合考试的公告
2024-07-29
关于征集第十九届“西部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5-01
中国法学会2024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公告
2024-04-03
关于征集第十三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4-02
诚邀您3月30日见证西南政法大学比较刑事法学研究院成立
2024-03-26
重庆市法学会第四期法学研究立项课题名单
2023-12-29
2023年度重庆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群体)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2023-11-07
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公告
2023-10-2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法学会研究会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3-09-26
重庆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主题征文活动通知
2023-08-28
2023年“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指导意见
2023-07-27
法学文苑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读吴佳骏散文集《小街景》
2024-01-07 来源:重庆法治报
编辑: 陈生容 阅读量: 172

 ◎ 陈艳敏

吴佳骏的《小街景》写的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小县城北边的一个古老而偏远的小镇,那也是他打小念书的地方,所以小街上的家家户户他都曾十分熟悉,以至于在他离开了小街多年后,还心心念念地无法忘怀,这份情感和记忆牵引着他重返小街,用手中的笔取景,记录下小街的前世今生。

《巷》《窗》《钟》《井》《墙》《石》《花》《树》《鸟》《风》《晨》《昏》《夜》《雨》《烟》《店》《院》……看目录,还以为是一篇篇美文,一线线风景,是风花雪月诗情画意,霎那间引起许多遐想。然而,不是。52个单字标题是52个人物和52个故事,锥心刺骨,延续了《我的乡村我的城》的叙事基调,读来十分震撼。

当他怀着儿时的记忆再次走入小街时,家家门紧闭着,不见了往日的烟火气。当他怀着期待一家家敲门的时候,已没有人应声而出,热情招呼,那一刻他的心里五味杂陈——这些门里的住户原本都是他认识的啊,他熟悉他们的声音、对话、脾气和梦想,知道他们的生活和日常,可是今天,他们都去了哪里?昔日熟悉的照相馆、理发店去了哪里?回应他的,只有冷清和小巷中自己被拉长了的影子,昔日的小街,已陷落在无边的落寞中。

如果说小巷里还有人留下来的话,那也是一些孤苦、落寞之人——孤独的老人,抑郁的妇女,脸上失去了笑容的儿童。吴佳骏从半掩的窗子里望见失去了光彩的老人,临终前跟幻觉与灵魂对话的老人,在绝望撕裂的敲击中送走了自己父亲的敲钟人,疯癫中受尽了屈辱的女人,生活的重压下过早逝去了生命的孩童,都使书里的文字有着一种阴冷之气。

不忍再读的时候我问吴佳骏:“《小街景》里的事都是真的吗?”他的视线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磨难,那么多的伤痛,那么多的悲苦与不幸呢?他回:“是的,都是真人真事,只是经过了艺术化处理。在这条老街上,我拍了许多照片。”接着他发来一组黑白照片,冷冷清清的小巷,坑洼不平的石头路面,老旧的房屋,沉默的老人,忧郁的儿童,仿佛一个个的见证,印证着书里的一个个故事。

我对吴佳骏说书读得有点沉重,吴佳骏的回答于我产生了共鸣——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现实的牢笼,精神的困境,折磨着正在经受着它的人们。在儿女的劝说下越来越多的被迫搬离了小镇的老人,和留下来孤苦过活的老人经历着不同的心理创伤,而后走向同一个终点,悄无声息地黯然陨落了。即使个别的老人以无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似乎也未在小镇击起太多的涟漪……生活是严酷的,吴佳骏说,他笔下的小镇与他近些年走过的其他地方的许多小镇面临的遭遇和命运如出一辙。

在书里,吴佳骏始终是一个旁观者,记录者,面对现实中上演的一幕又一幕,他似乎无力又无助。

不,如果说他做了一点什么的话,那么可能就是他说的,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了一点“艺术化处理”。那点“艺术化处理”,是他贴着人物的心理活动或艺术化想象,是人物内在的精神对话、深层次的精神诉求,抑或就是某种幻觉或幻想。是人物本身的,又像是他自己的,是经历,又像是揣测,让生活之重有一个释放的出口,或让现实有一个温暖的解释。然而梦醒时分,冰冷似乎愈加地冰冷,残酷似乎愈加地残酷,正如他在扉页上引用的卡莱斯·坎普斯·蒙多的话:“我终成虚无”。

欢乐,带着情感的活力;悲伤,带着情感的深度。吴佳骏的《小街景》让我想起冯骥才的《感伤故事》,作家以同情的笔触,将目光转向了悲苦人生,以特有的沉重,打破了内心的平静。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Copyright© 2020-2022 CQSFXH.ORG.CN 重庆市法学会 版权所有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芙蓉路3号 电话:023-88196826

警徽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20200123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