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洪斌
趁着周日,和驻村工作队的同事相约走进桃花源。因驻村前我在桃花源工作,作为东道主,想借此机会让他们在“世外桃源”里,洗去驻村生活的清苦和工作的艰辛。
初春的阳光,透过桃花源高大的石牌坊和桃花溪边的桃林树梢,温暖地照在大酉洞口问津亭的屋檐上。桃花源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城北部,石牌坊、桃花溪、大酉洞,沐浴《桃花源记》芬芳湿润的缕缕墨香,宛如从线装书中款款走来的土家女子,把桃花源分隔在酉阳县城的滚滚红尘之外,成为深藏大山的秘境和中国人精神家园的代名词。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良田美池、鸡犬相闻,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美景映入眼帘。高大的石牌坊,古渡横舟的桃花溪,光洁如玉的石板小径,清新雅致的问津亭,夹岸茂密的桃树林,无不印证《桃花源记》描写的那样: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让我们在驻村的日子里心心念念的桃花源,就这样宁静悄然地隐匿在大酉洞和古桃源之间的世界里。大酉洞,造型奇特,鬼斧神工,既是一个狭长的溶洞,又是一条时光隧道。3亿年前,大酉洞与景区的太古洞是连在一起的自然溶洞,由于大酉洞至太古洞之间近2公里的上层地质发生坍塌,形成集“天坑、溶洞、地下河”三位一体的漏斗形桃花源景区。也因为有了大酉洞,人们才从地理、人文等方面一致认定,桃花源就是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原型。
行走在大酉洞湿漉漉的石板路,从洞顶洒落的水珠,好像穿越千年的时空,传来秦朝儒生在藏书洞里的朗朗读书声。相传,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逃难的儒生经汉中、剑阁,过嘉陵,顺长江而下到枳城(涪陵),又沿乌江而上来到大酉洞,过起远离乱世的生活。水珠滴落的线条,闪现着他们在古桃源秉烛夜读和生产劳作的身影。怀想当年焚书坑儒的血雨腥风,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风物的轮回,如今的这里闲逸悠远,祥和宁静。咸阳桥,就镌刻他们对家乡的眷顾和对亲人的呼唤。桥下的桃花溪,也如他们思念的泪水日夜流淌……
跨过咸阳桥,摇曳的竹林笔直苍翠,石径两旁的栅栏散发着醉人的醇香和古韵。和着《桃花源记》的韵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花源,向我们撩开她神秘的面纱。美池在薄雾弥漫的梦境中,进入我们满是期待和欣喜的视野,四周垂柳依依,桃树翠绿,池水清幽,廊亭古朴。荡漾的小舟上,武陵渔夫的山歌,宛如山涧清泉,滋润在每一位游人的心里。
拙园,古朴宁静的农家小院。院落的朝门和街沿由青石砌成,四周有连廊相接。拙园正房长三间,粗壮的房梁,斑驳的门窗,精美的窗花,古色古香。左边偏房的厨房,依然是当年那群“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秦人“皆出酒食”款待渔人时的陈设,燃起的炊烟,还飘荡着那年饭菜的清香。
迎着春,桃花溪边上的柳树萌动着嫩绿。田园里,老农修剪着桑树,老黄牛在田埂上悠闲地吃着草。清脆的牛铃,艳丽的菜花,摇曳的翠竹,清香的炊烟,恰似中国乡村田园的画卷,讲述着“桃花源里可耕田”的绝美乐章。看到这一切,同事们陶醉了。
柴所,染布的农妇一边熟练地往染缸里倒入颜料,一边搅动着布匹。殊不知,随着颜料的搭配和布料的搅动,她把世界变成了自己想要的色彩。那挂在架子上染好的布,成为岁月的信纸,云淡风轻中,写着和陶渊明一样的山水田园诗。田谋德老师为孩子们讲解着《三字经》《桃花源记》,那晃动的戒尺、散发墨香的线装书、肃穆启智的学堂,吟诵的那一篇篇国学经典,弘扬着中国人凝固的家国情怀,延续着桃花源“渔樵耕读”的根基和文脉。
目光掠过田野,四周峭壁凛冽、封闭隔绝的桃花源,让我回忆起在这里工作20个年头的每一寸时光。因为桃源的相伴,我用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去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投身脱贫攻坚,参与乡村振兴,零距离聆听和领略久违的乡音乡情,亲近父辈一样勤劳的乡民与埋在心底里的乡愁,去沐浴大山的温暖和父老乡亲们来自心底里的信任。一次次用悠扬的牧歌,和乡亲们一起,找项目,建产业,建设美丽的家园。
伴着春,桃花源就在这片隔绝红尘之地,男耕女织,怡然恬静。而我和驻村的同事将去乡间的桃林深处,描绘生态美、百姓富、产业兴的桃源画卷……
(作者单位:酉阳县桃花源旅投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