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文苑
向苍茫大地致敬 ——读《此致敬礼》
来源:重庆法治报 | 时间:2024-07-14 | 编辑:陈生容 | 阅读:171

 ◎ 米丽宏

《此致敬礼》是作家马步升的散文集,静心捧读,真是又“烧脑”又享受。

这本书是马步升先生行与思之结晶,忧患与思辨之记录,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向苍茫大地致敬之作。书分五章:浮光掠影,苍天大地,冷语热心,风走流云,你侬我侬。不同于一般文集的分辑编排,这本书一个章节就是一篇文章,每篇文章四万多字,体量大,格局大,情怀和意境也很深阔。

灯下看他纵横穿行于文学、哲学、宗教、史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下笔缜密,文思幽深,我都需要提一口气紧跟思维的节奏;每读至他以轻松笔调、调侃语气指向精辟之解、明晰之思,那一剑封喉的犀利、百步穿杨的精确,又令我如沐春风,心间刹那鼓乐齐鸣。

真是太享受了。

优秀的作家,总是一个优秀的思想家。马步升充满真情实感的笔触之下是深沉的精神内涵。他于叙述中顺势而发的哲理性“金句”,光点灿灿,意味横生;而他涉及历史文化、生活日常、生态生命的思考,辩证阐释了物质与精神、狂热与清醒、智慧与平庸、死亡与新生、渺小与伟大、瞬间与永恒……笔力沉雄,冷峻潇洒。

《苍天大地》第二节中,作者谈人之成长处世、精神安顿,借“一年三百六十斋,一日不斋事如麻”的隐士,指出“没有单一的社会,没有单一的人生,遁入空门也做不到遗世独立”“雅俗共赏是日常人生的最高境界”;第四节中,他以借代——“在最寒冷的时候,他们说着最温暖的话,但他们连一支火柴的温暖都不会给你;在最脏乱差的地方,他们说着最干净的话,但他们连弯腰捡拾一片废纸的善事都不会做”,一语道破“口头道德家”的虚伪,直击人性的弱点。在《浮光掠影》一章开篇即提出:“一个人的成长史,其实是一部个体眼中世界的缩小史,和一部个体心灵边界的扩张史。”这种马氏“心理相对论”,以思辨的光芒,令读者对人生经历中的许多困惑豁然开朗。《冷语热心》整个章节,集中体现了作者全球性视界的思考和对整个人类生存困境的关注,如第四节中写道:“理性的力量是强大的,这种强大不在于能把别人怎样,而在于能把自己怎么样。”他心智的高远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无疑有唤醒和匡正作用,让读者对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深长思之。

在书里,我们能领受到马步升非凡的智性之光。这种智慧,来自生活的启示,来自生命中的精神风骨跟现实之间的激发。他撇去“甜媚轻飘、琐细优雅”的风花雪月的抒写,选择以个体之思穿透历史,汇聚古今、吐纳万里,以文字承载凝重的社会现实。这无疑需要更高的智慧和才力。

这种智慧和风骨,来自他的生活实践。在这个“读书人自己摇动自己的书桌,乃至直接掀翻书桌,不顾一切,赤膊冲上名利场”的浮华时代(《苍天大地》第七节),他对“荒原情有独钟”,“生命中有一种天生的荒原感”。一年当中,他有半年时间在外游历,即便在家,也常常流连旷野,“常对着旷野发呆,其时也,心中无所思,亦无须思……面对自然万物,唯有望物忘我,侥幸得其润泽而已”(《风走流云》第六节)。这种甘于宁静,甘于淡泊,及时确立自己的视域,重视“内美”的自我修养,为他的文章塑造了智慧的内核,带来哲学的超越,一种大气高贵的人文精神煊然生辉。

游历,是这本书中的内容之一。他走出书斋,且行且悟,并将诗性体验上升为思考、物化为文字:他游西沙群岛,从上空俯瞰那“无尽大海中的一片树叶”,领略“惟余莽莽、不知今夕何夕”的无限;他游俄罗斯涅瓦河,总是联想到故乡马莲河的深深漩涡;他在云南保山深感英雄之地的英烈之气;他数次走甘肃河西走廊、阿拉善,为青土湖的变迁而欣喜;在非洲肯尼迪,他看到土著居民生活场所的简陋落后,但自然生态却保留得几近完美,引发了“器物与文明、文明与快乐”之间关系是否对等的疑问。

智慧和思辨,为文章带来了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书中那“底层人格”身居高位的“小大人”,那“坐拥金银、内心卑怯”的“富穷人”;那被人类蒙在眼前永不摘下的“蒙眼布”,那“明知道自己不能在树下乘凉,依然要顶风冒雨种树,明知道叫醒梦中人会挨打,还是要坚持把危楼中的人拽出来”的理想主义者……无不包含着作者的睿智思考,令人警醒自省,从而作出重建人格的努力。

著名作家韩少功曾在《灵魂的声音》一文中说:“他们的光辉不是因为满身披挂,而是因为非常简单非常简单的心诚则灵,立地成佛,说出一些对这个世界诚实的体会。”这赞语也可用之于马步升:不盲从,不偏执,血性扩张而又理性高扬。以理性的眼光审视世态人心,在忧患和思辨中寻觅民族之魂,如同《皇帝的新装》中那个说真话的孩子,他将时代弊病、人性弱点、流行文化,一并以幽默调侃之笔予以臧否。

这是为文者的道义所在,力量所在,也是文人的风骨所在。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Copyright© 2020-2022 CQSFXH.ORG.CN 重庆市法学会 版权所有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芙蓉路3号 电话:023-88196826

警徽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2020012348号-2

通知公告
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拟获奖论文公示
2024-12-1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征集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10-16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开展第五期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11
中国法学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04
关于开展2024年重庆市、四川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核准联合考试的公告
2024-07-29
关于征集第十九届“西部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5-01
中国法学会2024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公告
2024-04-03
关于征集第十三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4-02
诚邀您3月30日见证西南政法大学比较刑事法学研究院成立
2024-03-26
重庆市法学会第四期法学研究立项课题名单
2023-12-29
2023年度重庆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群体)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2023-11-07
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公告
2023-10-2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法学会研究会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3-09-26
重庆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主题征文活动通知
2023-08-28
2023年“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指导意见
2023-07-27
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拟获奖论文公示
2024-12-1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征集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10-16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开展第五期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11
中国法学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04
关于开展2024年重庆市、四川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核准联合考试的公告
2024-07-29
关于征集第十九届“西部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5-01
中国法学会2024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公告
2024-04-03
关于征集第十三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4-02
诚邀您3月30日见证西南政法大学比较刑事法学研究院成立
2024-03-26
重庆市法学会第四期法学研究立项课题名单
2023-12-29
2023年度重庆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群体)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2023-11-07
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公告
2023-10-2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法学会研究会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3-09-26
重庆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主题征文活动通知
2023-08-28
2023年“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指导意见
2023-07-27
法学文苑
向苍茫大地致敬 ——读《此致敬礼》
2024-07-14 来源:重庆法治报
编辑: 陈生容 阅读量: 171

 ◎ 米丽宏

《此致敬礼》是作家马步升的散文集,静心捧读,真是又“烧脑”又享受。

这本书是马步升先生行与思之结晶,忧患与思辨之记录,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向苍茫大地致敬之作。书分五章:浮光掠影,苍天大地,冷语热心,风走流云,你侬我侬。不同于一般文集的分辑编排,这本书一个章节就是一篇文章,每篇文章四万多字,体量大,格局大,情怀和意境也很深阔。

灯下看他纵横穿行于文学、哲学、宗教、史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下笔缜密,文思幽深,我都需要提一口气紧跟思维的节奏;每读至他以轻松笔调、调侃语气指向精辟之解、明晰之思,那一剑封喉的犀利、百步穿杨的精确,又令我如沐春风,心间刹那鼓乐齐鸣。

真是太享受了。

优秀的作家,总是一个优秀的思想家。马步升充满真情实感的笔触之下是深沉的精神内涵。他于叙述中顺势而发的哲理性“金句”,光点灿灿,意味横生;而他涉及历史文化、生活日常、生态生命的思考,辩证阐释了物质与精神、狂热与清醒、智慧与平庸、死亡与新生、渺小与伟大、瞬间与永恒……笔力沉雄,冷峻潇洒。

《苍天大地》第二节中,作者谈人之成长处世、精神安顿,借“一年三百六十斋,一日不斋事如麻”的隐士,指出“没有单一的社会,没有单一的人生,遁入空门也做不到遗世独立”“雅俗共赏是日常人生的最高境界”;第四节中,他以借代——“在最寒冷的时候,他们说着最温暖的话,但他们连一支火柴的温暖都不会给你;在最脏乱差的地方,他们说着最干净的话,但他们连弯腰捡拾一片废纸的善事都不会做”,一语道破“口头道德家”的虚伪,直击人性的弱点。在《浮光掠影》一章开篇即提出:“一个人的成长史,其实是一部个体眼中世界的缩小史,和一部个体心灵边界的扩张史。”这种马氏“心理相对论”,以思辨的光芒,令读者对人生经历中的许多困惑豁然开朗。《冷语热心》整个章节,集中体现了作者全球性视界的思考和对整个人类生存困境的关注,如第四节中写道:“理性的力量是强大的,这种强大不在于能把别人怎样,而在于能把自己怎么样。”他心智的高远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无疑有唤醒和匡正作用,让读者对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深长思之。

在书里,我们能领受到马步升非凡的智性之光。这种智慧,来自生活的启示,来自生命中的精神风骨跟现实之间的激发。他撇去“甜媚轻飘、琐细优雅”的风花雪月的抒写,选择以个体之思穿透历史,汇聚古今、吐纳万里,以文字承载凝重的社会现实。这无疑需要更高的智慧和才力。

这种智慧和风骨,来自他的生活实践。在这个“读书人自己摇动自己的书桌,乃至直接掀翻书桌,不顾一切,赤膊冲上名利场”的浮华时代(《苍天大地》第七节),他对“荒原情有独钟”,“生命中有一种天生的荒原感”。一年当中,他有半年时间在外游历,即便在家,也常常流连旷野,“常对着旷野发呆,其时也,心中无所思,亦无须思……面对自然万物,唯有望物忘我,侥幸得其润泽而已”(《风走流云》第六节)。这种甘于宁静,甘于淡泊,及时确立自己的视域,重视“内美”的自我修养,为他的文章塑造了智慧的内核,带来哲学的超越,一种大气高贵的人文精神煊然生辉。

游历,是这本书中的内容之一。他走出书斋,且行且悟,并将诗性体验上升为思考、物化为文字:他游西沙群岛,从上空俯瞰那“无尽大海中的一片树叶”,领略“惟余莽莽、不知今夕何夕”的无限;他游俄罗斯涅瓦河,总是联想到故乡马莲河的深深漩涡;他在云南保山深感英雄之地的英烈之气;他数次走甘肃河西走廊、阿拉善,为青土湖的变迁而欣喜;在非洲肯尼迪,他看到土著居民生活场所的简陋落后,但自然生态却保留得几近完美,引发了“器物与文明、文明与快乐”之间关系是否对等的疑问。

智慧和思辨,为文章带来了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书中那“底层人格”身居高位的“小大人”,那“坐拥金银、内心卑怯”的“富穷人”;那被人类蒙在眼前永不摘下的“蒙眼布”,那“明知道自己不能在树下乘凉,依然要顶风冒雨种树,明知道叫醒梦中人会挨打,还是要坚持把危楼中的人拽出来”的理想主义者……无不包含着作者的睿智思考,令人警醒自省,从而作出重建人格的努力。

著名作家韩少功曾在《灵魂的声音》一文中说:“他们的光辉不是因为满身披挂,而是因为非常简单非常简单的心诚则灵,立地成佛,说出一些对这个世界诚实的体会。”这赞语也可用之于马步升:不盲从,不偏执,血性扩张而又理性高扬。以理性的眼光审视世态人心,在忧患和思辨中寻觅民族之魂,如同《皇帝的新装》中那个说真话的孩子,他将时代弊病、人性弱点、流行文化,一并以幽默调侃之笔予以臧否。

这是为文者的道义所在,力量所在,也是文人的风骨所在。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Copyright© 2020-2022 CQSFXH.ORG.CN 重庆市法学会 版权所有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芙蓉路3号 电话:023-88196826

警徽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20200123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