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文苑
无尽的思念
来源:重庆法治报 | 时间:2024-04-14 | 编辑:陈生容 | 阅读:153

 ◎ 何宇新

午后的政府机关大院里显得有些安静,在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办公室坐着三位成年男子,其中一个四十岁出头有点像官员的中年男人正靠在一把藤椅上,对着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询问着什么;年轻人身旁坐着一个五十岁左右的老同志,此刻他正注视着这个年轻人——他的儿子,眼神里包含着几分期许几分深情。

这是1984年10月的一天,我在父亲的陪同下,接受政府机关面试的场景。当我们走出那栋青砖色的办公大楼,父亲微笑着对我说:“今后你能在这里上班,头都有可能抬得高一点了。”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我从小到大是在父亲的培养和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父亲是文化人,年轻时当过兵,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转业回到地方在一家市属国有纺织企业从事宣传理论工作。父亲很爱学习,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他都广泛涉猎,尤其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唐诗宋词他能倒背如流,八大家散文如数家珍。他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因此他不仅自己勤于学习,博览群书,也要求我从小养成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

记得我刚读小学时,他时常对我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希望我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他要求我每天早晨要养成早起读书的习惯,不准我睡懒觉。一天早晨,他天不亮就起床了,到外面散步回来见我还躺在床上,他有些生气,走到床前一把掀开铺盖,大吼一声:“起床读书了!”我从睡梦中猛然惊醒,一跃而起,赶紧下床读书。他还要求我把字写好,说:“字是打门锤,看一个人有没有文化首先是看他的字写得好不好。”

读中学后,父亲更加重视我的学习了。他认为,中学阶段很重要,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为了让我在思想上重视学习,他常常用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来勉励我,又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种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还说:“不论是旧社会还是新社会,都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他经常到子弟校来,向老师们了解我的学习情况,并和他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有段时间,我放学回家,吃过晚饭,他就用命令似的口气对我说:“语文书拿出来,把今天老师教的古文讲给我听。”边说边从抽屉里拿出尺子。于是,我就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地讲,在讲解过程中,如果他认为哪个字读错了,或者哪个词讲得不对,就很生气:“把手伸开!”啪,重重打一下我的手板。我常常强忍疼痛,流着泪水讲完一篇课文。我至今还记得在他面前讲过《游褒禅山记》《阿房宫赋》《师说》《捕蛇者说》《岳阳楼记》《六国论》等文章。

“对孩子的教育严一点好,严是爱,宽是害。”他经常这样说。他对我的教育一直是比较严格的,皮肉之苦自然没少吃,因而我对父亲总是心存畏惧。

1981年我即将高中毕业,厂里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子弟校毕业的高中生都可以直接进厂就业。也许是长期受到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不想进厂当工人,打算继续读书报考大学。我的愿望和父亲的想法不谋而合,他说:“重读一年,即使考不上大学也把基础打牢了,参加工作后也好继续深造。”他还明确表示:“只要你愿意读,我都支持。”他戒掉了抽烟喝酒的习惯,把节省下来的钱作为我补习的学费。几经周折,他通过熟人关系把我送到一所市属重点中学去补习。

复读期间,他不断地告诫我:“你要一天当两天用,要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他强调:“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希望我发扬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还给我讲战国时期苏秦发奋读书的故事:“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在校住读期间,他也抽空来看望我,勉励我说:“要不耻下问,不懂的要多请教老师”,他知道我的数学成绩不好,就说:“哪一门功课差就多用点时间,千万不能偏废。”还说:“趁人年轻记性好,多背点东西,即便当时理解不了,长大了就慢慢理解了。”

我至今清晰地记得,在那些失意的日子里,为了让我从高考失败中振作起来,每天晚饭之后,我们父子俩就坐在屋门前那棵黄桷树下促膝谈心。他语重心长地说:“爸爸妈妈都是工人,没有社会关系,今后全靠你自己,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让你多读书,有了本事踏入社会后才能立得住脚。”并用蒲松龄写的一副对联来鼓励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984年我又补习了一年,再次参加了高考。不久,重庆师范学院给我寄来了一份自费走读的通知,但要一次性缴纳三千多元学费,对于我们这个五口之家来说,是无论如何拿不出这笔巨额费用的。怎么办?父亲想到争取厂里的支持,他找到厂领导说:“如果厂头愿意赞助,我儿子大学毕业后愿意回到厂子弟校教书。”然而遭到了拒绝。

幸运的是,我收到了区政府某部门的招干面试通知书。于是,这年秋天,我顺利通过了面试,有幸成为了一名国家机关的公务人员。

今年是父亲病逝30周年,每每想起他对我的培养和教育,往事历历在目,怀念之情油然而生,不免潸然泪下。思念,无尽的思念。

  (作者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政协经济和农业农村委)

Copyright© 2020-2022 CQSFXH.ORG.CN 重庆市法学会 版权所有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芙蓉路3号 电话:023-88196826

警徽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2020012348号-2

通知公告
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拟获奖论文公示
2024-12-1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征集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10-16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开展第五期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11
中国法学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04
关于开展2024年重庆市、四川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核准联合考试的公告
2024-07-29
关于征集第十九届“西部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5-01
中国法学会2024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公告
2024-04-03
关于征集第十三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4-02
诚邀您3月30日见证西南政法大学比较刑事法学研究院成立
2024-03-26
重庆市法学会第四期法学研究立项课题名单
2023-12-29
2023年度重庆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群体)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2023-11-07
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公告
2023-10-2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法学会研究会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3-09-26
重庆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主题征文活动通知
2023-08-28
2023年“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指导意见
2023-07-27
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拟获奖论文公示
2024-12-1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征集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10-16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开展第五期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11
中国法学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04
关于开展2024年重庆市、四川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核准联合考试的公告
2024-07-29
关于征集第十九届“西部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5-01
中国法学会2024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公告
2024-04-03
关于征集第十三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4-02
诚邀您3月30日见证西南政法大学比较刑事法学研究院成立
2024-03-26
重庆市法学会第四期法学研究立项课题名单
2023-12-29
2023年度重庆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群体)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2023-11-07
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公告
2023-10-2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法学会研究会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3-09-26
重庆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主题征文活动通知
2023-08-28
2023年“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指导意见
2023-07-27
法学文苑
无尽的思念
2024-04-14 来源:重庆法治报
编辑: 陈生容 阅读量: 153

 ◎ 何宇新

午后的政府机关大院里显得有些安静,在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办公室坐着三位成年男子,其中一个四十岁出头有点像官员的中年男人正靠在一把藤椅上,对着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询问着什么;年轻人身旁坐着一个五十岁左右的老同志,此刻他正注视着这个年轻人——他的儿子,眼神里包含着几分期许几分深情。

这是1984年10月的一天,我在父亲的陪同下,接受政府机关面试的场景。当我们走出那栋青砖色的办公大楼,父亲微笑着对我说:“今后你能在这里上班,头都有可能抬得高一点了。”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我从小到大是在父亲的培养和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父亲是文化人,年轻时当过兵,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转业回到地方在一家市属国有纺织企业从事宣传理论工作。父亲很爱学习,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他都广泛涉猎,尤其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唐诗宋词他能倒背如流,八大家散文如数家珍。他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因此他不仅自己勤于学习,博览群书,也要求我从小养成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

记得我刚读小学时,他时常对我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希望我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他要求我每天早晨要养成早起读书的习惯,不准我睡懒觉。一天早晨,他天不亮就起床了,到外面散步回来见我还躺在床上,他有些生气,走到床前一把掀开铺盖,大吼一声:“起床读书了!”我从睡梦中猛然惊醒,一跃而起,赶紧下床读书。他还要求我把字写好,说:“字是打门锤,看一个人有没有文化首先是看他的字写得好不好。”

读中学后,父亲更加重视我的学习了。他认为,中学阶段很重要,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为了让我在思想上重视学习,他常常用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来勉励我,又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种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还说:“不论是旧社会还是新社会,都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他经常到子弟校来,向老师们了解我的学习情况,并和他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有段时间,我放学回家,吃过晚饭,他就用命令似的口气对我说:“语文书拿出来,把今天老师教的古文讲给我听。”边说边从抽屉里拿出尺子。于是,我就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地讲,在讲解过程中,如果他认为哪个字读错了,或者哪个词讲得不对,就很生气:“把手伸开!”啪,重重打一下我的手板。我常常强忍疼痛,流着泪水讲完一篇课文。我至今还记得在他面前讲过《游褒禅山记》《阿房宫赋》《师说》《捕蛇者说》《岳阳楼记》《六国论》等文章。

“对孩子的教育严一点好,严是爱,宽是害。”他经常这样说。他对我的教育一直是比较严格的,皮肉之苦自然没少吃,因而我对父亲总是心存畏惧。

1981年我即将高中毕业,厂里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子弟校毕业的高中生都可以直接进厂就业。也许是长期受到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不想进厂当工人,打算继续读书报考大学。我的愿望和父亲的想法不谋而合,他说:“重读一年,即使考不上大学也把基础打牢了,参加工作后也好继续深造。”他还明确表示:“只要你愿意读,我都支持。”他戒掉了抽烟喝酒的习惯,把节省下来的钱作为我补习的学费。几经周折,他通过熟人关系把我送到一所市属重点中学去补习。

复读期间,他不断地告诫我:“你要一天当两天用,要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他强调:“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希望我发扬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还给我讲战国时期苏秦发奋读书的故事:“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在校住读期间,他也抽空来看望我,勉励我说:“要不耻下问,不懂的要多请教老师”,他知道我的数学成绩不好,就说:“哪一门功课差就多用点时间,千万不能偏废。”还说:“趁人年轻记性好,多背点东西,即便当时理解不了,长大了就慢慢理解了。”

我至今清晰地记得,在那些失意的日子里,为了让我从高考失败中振作起来,每天晚饭之后,我们父子俩就坐在屋门前那棵黄桷树下促膝谈心。他语重心长地说:“爸爸妈妈都是工人,没有社会关系,今后全靠你自己,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让你多读书,有了本事踏入社会后才能立得住脚。”并用蒲松龄写的一副对联来鼓励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984年我又补习了一年,再次参加了高考。不久,重庆师范学院给我寄来了一份自费走读的通知,但要一次性缴纳三千多元学费,对于我们这个五口之家来说,是无论如何拿不出这笔巨额费用的。怎么办?父亲想到争取厂里的支持,他找到厂领导说:“如果厂头愿意赞助,我儿子大学毕业后愿意回到厂子弟校教书。”然而遭到了拒绝。

幸运的是,我收到了区政府某部门的招干面试通知书。于是,这年秋天,我顺利通过了面试,有幸成为了一名国家机关的公务人员。

今年是父亲病逝30周年,每每想起他对我的培养和教育,往事历历在目,怀念之情油然而生,不免潸然泪下。思念,无尽的思念。

  (作者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政协经济和农业农村委)

Copyright© 2020-2022 CQSFXH.ORG.CN 重庆市法学会 版权所有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芙蓉路3号 电话:023-88196826

警徽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20200123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