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恽和平
近几年我迷上了书法,打基础从唐楷入手,宗颜,先《勤礼》,后《麻姑》,及至学鲁公行书,从《争座》《祭侄稿》一路临过来,犹感颜真卿其书其人如儒家文化中一块神圣的基石。
一代文宗欧阳修说:“余谓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中国人素有以事论人的传统,南宋的蔡京,字写得好,雄强遒劲,但是他陷害了抗金英雄岳飞,字再好也不好了。又比方说“字如其人”,就连字带人一起夸了。不论这种以事论人方式是否公允,但颜真卿是可以这样夸的。
颜真卿的书,雄强博大,做人则刚正忠烈、为官且清正廉洁。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颜真卿给他的好朋友太子太保李光进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拙于生事,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罄竭,只益忧煎。辄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仍恕干烦也。”当时颜真卿已官至吏部尚书,正二品,相当于现在的中组部部长。部长一家人喝稀饭几个月,而且还喝了个锅底朝天,为什么?“拙于生事”。这个“拙于生事”可以理解为不会卖官,不会弄权,不会经商,不收礼物等等。凑巧那年山东饥馑,高官颜真卿为了救济灾民,自家竟弄了个“罄竭”。我想,颜真卿并不是体会不到一个尚书只能喝稀饭的无奈与绝望,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他守住的是一份儒者的道德情操,他遵守的是一个朝廷官员的为官准则和气节。这就是颜真卿有名的《乞米帖》的人格力量,人品与书品达到如此高度的统一,千古堪称第一。后来,宋朝的大书法家米芾这样评道:“《不审》、《乞米》二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馨露,在于此书。”我每临之,那宋拓碑版之上黑白分明的遒婉书风仍然让我触目惊心,催人泪下。
颜真卿的《祭侄稿》,千百年来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古人今人的书法理论在谈到书法创作的高水准时,都竭力推崇不刻意为之的境界,所谓“无意于佳乃佳”,总喜欢拿颜真卿的《祭侄稿》作比。《祭侄稿》为颜真卿书于唐亁元元年(公元758)九月,追叙了颜真卿与其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英勇抗敌,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的壮举。文稿中季明是颜杲卿的第三子,即真卿的堂侄。这位堂侄,被颜真卿赞为“夙標幼德,宗庙瑚琏,階庭玉兰”。在常山失陷时与父亲一同被叛军所杀,两年后,颜真卿派另一侄子泉明找回了杲卿父子尸骨,杲卿失一足,季明仅存其首。归葬时,颜真卿含愤作祭,开始,颜真卿尚能把持,落笔平缓,从第五行起,悲愤之情陡然而起,浓墨饱蘸,任情恣性,已无心掭笔蘸墨,故整篇枯笔飞白,满纸烟云;肆意涂抺,顿挫郁勃,一气呵成;笔愤墨悲,令人动心骇目,催心裂腑。看来是书家情性所至,信手拈来,却备尽法度,极尽楷法之精微,达到了“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的境界。
从唐代走来的颜真卿,以其雄强勃郁、清劲遒婉的书风与王羲之并列为中国书法史不可超越的两座高峰。中国书法讲究“人书合一”,颜真卿忠烈刚正的一生与其清雄遒伟的书风达到人品与书品的高度合一,传统的中国书法铸就的是一个个灿烂的中华魂。
(作者系重庆市法学会原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