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动态
学会要闻
通知公告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庆元素
来源:重庆日报 | 时间:2023-03-06 | 编辑:唐怡 | 阅读:3374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提法、要求与重庆紧密相关?3月5日,重庆日报记者邀请市级有关部门、区县负责人及专家,就报告里的“重庆元素”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有序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报告中提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重庆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两江新区双城办常务副主任李建彬介绍,2020年以来,川渝两地秉持“一家亲”“一盘棋”意识,紧扣“两中心两高地”战略定位相向而行,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作为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两江新区与天府新区正围绕产业、开放、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密切协作。

  李建彬表示,下一步,两江新区将继续与天府新区深化合作,发挥示范引领和龙头带动作用,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两江新区与天府新区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方面,将以八大产业联盟为突破口,进一步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力争入盟企业突破1000家;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将共同申报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在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方面,将提升开放平台能级,以数据开放、金融开放、运输开放为重点,推动两地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方面,将高标准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两江新区、天府新区高品质宜居优势,共同建设高标准、高水平的智慧之城和公园城市样板。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推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报告中提到的新能源汽车,正是现今重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缩影。”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重庆作为全国制造业重镇,工业经济对全市经济发展起着“一业定乾坤”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重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多措并举增强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专班推进汽车、电子等重点产业保链稳链和集群发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越加明显。

  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高于经济增速0.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2.3%;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4倍,软件业务收入增长10.5%。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该负责人表示,重庆将紧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实施传统支柱产业提升行动和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提升培育行动,着力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绿色低碳等未来产业集群。

  同时,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培育更多具有竞争力的“重庆智造”“重庆创造”品牌,努力为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作出新贡献。

  关键词:互联互通

  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实施一批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项目”“新签和升级6个自贸协定”。

  “2018年11月,中国与新加坡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升级议定书》,就是报告提到的6个协定之一。该协定强调,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以下简称“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示范性重点项目。”市中新项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底,双方累计签约政府和商业合作项目234个、总金额252.6亿美元,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智博会等全市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也在项目助力下取得积极成效。

  该负责人表示,2023年,重庆将把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来谋划推进。

  深化区域交流合作方面,重庆将在中新双方确认的50个重点合作项目上下功夫、见实效;组织办好第三方市场对接会等,引导更多东盟国家和市场主体参与陆海新通道共建。

  推动现代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重庆将加快建设中新(重庆)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示范园区、中新金融科技合作示范区,不断提升中新(重庆)多式联运示范基地、新加坡航空(重庆)保税航材分拨中心运营质量和示范效应。

  在制度型开放上厚植新优势方面,重庆将深化落实《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创新政策备用清单》,推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与自贸试验区等各类开放平台协同发力。

  强化惠民有感方面,重庆将推动新加坡服务型企业参与重庆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在医疗、教育、文旅等领域集聚一批高品质生活服务业态,更好满足市民国际化消费需求。

  关键词:长江十年禁渔

  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深入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

  “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是重庆加强生态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重要举措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说,近年来,重庆严格落实长江保护法,全面推行河长制、林长制,实施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清水绿岸”“四山”治理提升,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2.5%,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98%,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优,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2天、同比增加6天。

  余国东表示,重庆接下来将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优化调整;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区域大气污染协同防治,统筹推进“五水共治”;三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全面深化河长制、林长制,实施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提质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国家储备林,抓好长江“十年禁渔”,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四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度融入全国碳市场,优化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阶段性目标。

  来源:重庆日报

Copyright© 2020-2022 CQSFXH.ORG.CN 重庆市法学会 版权所有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芙蓉路3号 电话:023-88196826

警徽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2020012348号-2

通知公告
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拟获奖论文公示
2024-12-1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征集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10-16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开展第五期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11
中国法学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04
关于开展2024年重庆市、四川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核准联合考试的公告
2024-07-29
关于征集第十九届“西部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5-01
中国法学会2024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公告
2024-04-03
关于征集第十三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4-02
诚邀您3月30日见证西南政法大学比较刑事法学研究院成立
2024-03-26
重庆市法学会第四期法学研究立项课题名单
2023-12-29
2023年度重庆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群体)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2023-11-07
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公告
2023-10-2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法学会研究会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3-09-26
重庆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主题征文活动通知
2023-08-28
2023年“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指导意见
2023-07-27
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拟获奖论文公示
2024-12-1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征集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10-16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开展第五期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11
中国法学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04
关于开展2024年重庆市、四川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核准联合考试的公告
2024-07-29
关于征集第十九届“西部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5-01
中国法学会2024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公告
2024-04-03
关于征集第十三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4-02
诚邀您3月30日见证西南政法大学比较刑事法学研究院成立
2024-03-26
重庆市法学会第四期法学研究立项课题名单
2023-12-29
2023年度重庆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群体)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2023-11-07
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公告
2023-10-2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法学会研究会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3-09-26
重庆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主题征文活动通知
2023-08-28
2023年“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指导意见
2023-07-27
学会要闻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庆元素
2023-03-06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 唐怡 阅读量: 3374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提法、要求与重庆紧密相关?3月5日,重庆日报记者邀请市级有关部门、区县负责人及专家,就报告里的“重庆元素”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有序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报告中提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重庆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两江新区双城办常务副主任李建彬介绍,2020年以来,川渝两地秉持“一家亲”“一盘棋”意识,紧扣“两中心两高地”战略定位相向而行,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作为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两江新区与天府新区正围绕产业、开放、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密切协作。

  李建彬表示,下一步,两江新区将继续与天府新区深化合作,发挥示范引领和龙头带动作用,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两江新区与天府新区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方面,将以八大产业联盟为突破口,进一步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力争入盟企业突破1000家;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将共同申报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在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方面,将提升开放平台能级,以数据开放、金融开放、运输开放为重点,推动两地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方面,将高标准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两江新区、天府新区高品质宜居优势,共同建设高标准、高水平的智慧之城和公园城市样板。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推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报告中提到的新能源汽车,正是现今重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缩影。”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重庆作为全国制造业重镇,工业经济对全市经济发展起着“一业定乾坤”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重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多措并举增强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专班推进汽车、电子等重点产业保链稳链和集群发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越加明显。

  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高于经济增速0.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2.3%;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4倍,软件业务收入增长10.5%。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该负责人表示,重庆将紧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实施传统支柱产业提升行动和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提升培育行动,着力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绿色低碳等未来产业集群。

  同时,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培育更多具有竞争力的“重庆智造”“重庆创造”品牌,努力为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作出新贡献。

  关键词:互联互通

  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实施一批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项目”“新签和升级6个自贸协定”。

  “2018年11月,中国与新加坡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升级议定书》,就是报告提到的6个协定之一。该协定强调,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以下简称“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示范性重点项目。”市中新项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底,双方累计签约政府和商业合作项目234个、总金额252.6亿美元,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智博会等全市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也在项目助力下取得积极成效。

  该负责人表示,2023年,重庆将把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来谋划推进。

  深化区域交流合作方面,重庆将在中新双方确认的50个重点合作项目上下功夫、见实效;组织办好第三方市场对接会等,引导更多东盟国家和市场主体参与陆海新通道共建。

  推动现代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重庆将加快建设中新(重庆)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示范园区、中新金融科技合作示范区,不断提升中新(重庆)多式联运示范基地、新加坡航空(重庆)保税航材分拨中心运营质量和示范效应。

  在制度型开放上厚植新优势方面,重庆将深化落实《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创新政策备用清单》,推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与自贸试验区等各类开放平台协同发力。

  强化惠民有感方面,重庆将推动新加坡服务型企业参与重庆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在医疗、教育、文旅等领域集聚一批高品质生活服务业态,更好满足市民国际化消费需求。

  关键词:长江十年禁渔

  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深入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

  “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是重庆加强生态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重要举措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说,近年来,重庆严格落实长江保护法,全面推行河长制、林长制,实施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清水绿岸”“四山”治理提升,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2.5%,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98%,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优,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2天、同比增加6天。

  余国东表示,重庆接下来将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优化调整;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区域大气污染协同防治,统筹推进“五水共治”;三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全面深化河长制、林长制,实施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提质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国家储备林,抓好长江“十年禁渔”,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四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度融入全国碳市场,优化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阶段性目标。

  来源:重庆日报

Copyright© 2020-2022 CQSFXH.ORG.CN 重庆市法学会 版权所有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芙蓉路3号 电话:023-88196826

警徽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20200123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