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杨雪(右)做核酸采样前的信息采集
如果不是因为成为小区疫情防控志愿者,我也不会认识这么多邻居,更不知道自己的邻居们原来这么“可爱”:不管他们是什么职业,走进小区大门,大家都只有一个身份:小区居民。每逢小区需要志愿者,他们总是自发报名,积极热心地为小区的环境整洁、居住安全等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为什么两天才能出去一次?”“我又不进小区,为什么还要我扫场所码?”这是我11月13日在小区门口志愿服务时听到最多的疑问。志愿者们一遍又一遍地做着解释:“错峰出行,减少聚集。特殊时期,互相理解一下”“我们也是为了保证互相的安全嘛”……傍晚时,我听到志愿者黄大哥和物业管理毛大姐已经用“烟嗓”说话了。
有人不理解,但更多的居民是理解与配合的,甚至还有“双向奔赴”,他们自发为志愿者送来矿泉水和食物,还有居民送来热乎乎的酥肉,感谢志愿者为大家服务。
“您好,我是你们社区的居民,请问还需要志愿者吗?”11月13日晚,在小区做了一天志愿服务后,确认小区志愿者较充足,我拨通了两江新区天宫殿街道天龙路社区电话,对方询问了我的基本情况后,让我第二天7点20分到社区报到,做录入信息的工作。“录入信息,难道是坐在电脑面前输入居民资料?”第二天,我知道自己想得“太简单”了。
14日一早,我找到和我对接的社区工作人员邓娟——一个话不多但动作麻利的女孩,“还有一名志愿者,你们一起,你看她怎么录信息的,我发给你一段防护视频,你要仔细看,保护好自己很重要。”说话间,她就递过来两套防护服,一套是我的,一套给刚从万州赶来支援的程医生。我这才知道,原来“录入信息”是穿上防护服去小区做核酸采样前的信息采集。
接下来,在程医生的指导和帮助下,我穿上了这套让听力和视力都弱化了不少的防护装备,与邓娟、程医生、审计系统前来支援的志愿者罗女士组成了当日的流动点核酸采样临时小分队:邓娟负责带头联系统筹核酸采样点、程医生负责标本采集、我和罗女士负责信息采集和现场秩序维持。
整个上午,我们4个来自不同行业的陌生人,在核酸采样点配合得无比默契,很快就完成4个流动点的核酸采样,有工地、有小区,还支援了其他流动小组,共采集样本400余人。
在“收工”路上,一名开小饭馆的老板娘拦下我们,问能否给其行动不便的父亲做核酸采样。累了一上午手都有点不听使唤的程医生立即点了点头,我们上门为老人进行了采样和信息录入。在我们临走之际,老板娘说出了自己的“隐藏身份”:“谢谢你们,其实,我也是为抗疫人员做饭的,真是辛苦你们了。”
15日,有了前一日的“摸底”,今天的效率得到明显提升。不时有上网课的学生匆匆赶来,“前面去,前面去,你不用排队!”居民们主动让出位置。如此秩序井然的队伍,让我们小分队提前1个小时完成了工作任务。
回到社区,罗女士脱下防护服、做好个人防护后,就急匆匆赶去医院看病;程医生一边按摩着自己麻木的手指关节,一边给其他志愿者讲解防护须知;邓娟转身就不见了人影,我定眼一看,原来她又钻回自己工位上开始统计当日核酸采样数据……
志愿服务还在继续,抗击新冠病毒,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不管是医生、护士、社区工作者、快递小哥、超市工作人员,还是一大批带头到社区服务的党员,大家怀着同一颗爱心、抱着同样的决心,用自己微弱的光亮去汇聚成战胜病毒的磅礴力量,一起守护我们的家园,守护我们的家人!
重庆法治报记者 杨雪